欢迎来到无锡不锈钢板专业供应商无锡市汉能不锈钢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客户咨询服务热线:0510-88899808
13771470687  /  13961856875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中心>>行业资讯

加压固溶渗氮法生产无镍锰奥氏体不锈钢的晶粒细化

时间:2019-06-13    作者:无锡不锈钢板    浏览:0

固溶渗氮(又称高温气体渗氮)是一种通用的、简单的、有前景的高氮不锈钢固态生产工艺。但是,在固溶渗氮过程中,材料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组织中形成了粗大的奥氏体晶粒,恶化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文主要是研究无镍锰Fe-22.75Cr-2.42Mo-l.17N奥氏体不锈钢板的晶粒细化工艺。通过研究两阶段(分解-重新奥氏体化)等温热处理来细化奥氏体晶粒,实验中采用了均匀预热处理,并研究分析了热处理对钢晶粒细化过程的影响。

1实验过程

在1200℃、0.25MPa的氮气压力下,通过固溶渗氮生产2mm厚的无镍锰Fe-22.75Cr-2.42Mo-1.17N奥氏体不锈钢板。通过感应加热熔炼制备Fe-Cr-Mo合金,气氛为氩气,随后进行电渣重熔,并在1100℃保温48h进行均质化处理。表1给出了本研究Fe-Cr-Mo钢的化学成分。通过在1000℃将10mm厚钢坯热轧成初始铁素体钢板。固溶渗氮前,钢板需在900℃进行1h的退火处理。

试验时是在水平管式炉中通过固溶渗氮将N添加到铁素体不锈钢板中。先用氮气进行15min的炉内空气净化洗炉,再以10℃/min的速率升温,将氮气连续引入炉中。当温度达到1200℃,炉内氮气压力升高到0.25MPa(2.5bar)时,开始保压,样品分别进行1、3、6、9、12、13和18h的固溶渗氮,最后将渗氮试样水淬。

下面将固溶渗氮、均质化和晶粒细化钢的样品分别表示为SN-12H,SN-12H-H和SN-12H-R。

2结果和讨论

2.1通过固溶渗碳的铁素体—奥氏体相变

固溶渗氮前后铁素体钢板的典型光学显微组织显示,固溶渗氮前,基材的横截面显微组织由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30μm的等轴铁素体晶粒组成。当样品进行足够长时间的固溶渗氮后,组织中的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相变贯穿整个钢板厚度,并且组织中有粗大奥氏体晶粒(数百微米)和一定量的孪晶(固溶渗氮过程中氮吸收所致),XRD分析没有检测到氮化铬相(Cr2N和CrN)。

初始铁素体样品和固溶渗氮(奥氏体)后样品的总氮含量图所示的强度-时间曲线分析给出的初始铁素体钢和奥氏体钢的平均氮含量分别为0.02%和1.17%(质量百分数)。这表明,初始铁素体钢已经吸收了超过1%的氮,足以促进铁素体相转变为奥氏体相。

2.2通过等温热处理细化奥氏体晶粒

固溶渗氮后的样品显微组织不均匀,并且晶粒粗大。这种组织会恶化HNASS的力学性能。为了获得更加均匀的显微组织,提高力学性能,采用两阶段等温热处理工艺来细化奥氏体晶粒。根据计算得出的Fe-22.75Cr-2.42Mo-(2-3)N相图,在25~1000℃的温度范围内,铁素体(a)和氮化铬(Cr2N)相为稳定相,在1080℃以上,奥氏体为平衡相。

从采用Thermocalc软件和TCFE6数据库计算的Fe-22.7Cr-2.42Mo-(0-2)N合金相图来看,可以通过两阶段热处理过程生成奥氏体细晶,这两个过程为:(1)将晶粒粗大的奥氏体钢等温加热到1000℃以下,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a)和氮化铬(Cr2N)相,(2)随后在1080~1250℃温度范围内,分解钢重新奥氏体化,然后进行水淬。

为了抑制γ相和χ相的形成,740~1000℃似乎是奥氏体通过γ→α+Cr2N共析转变等温分解的合适的热处理温度窗口。由于缺乏经验TTT图,且难以对此图进行理论计算,故将SN-12H钢样品在550℃、700℃、900℃三种不同温度下进行5min、10min、15min、1h、2h以及4h的等温热处理。从样品横截面的金相组织研究氮共析转变的过程,发现TTT曲线鼻子位于大约900℃,此处奥氏体在短时间内全部分解。

2.3固溶渗氮(奥氏体)钢的分解

SN-12H钢700℃等温热处理4h的显微组织显示,分解的组织为白色或黑色区域。这些区域的高倍扫描电镜图像表明,这两个区域中的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氮化铬析出相。然而,白色区域析出的氮化铬比黑色区域少。这些区域的能谱分析表明,黑色区域的氮高于白色区域。

2.4分解钢的重新奥氏体化

组织分解后的钢板在1200℃进行0.5h的重新奥氏体化+水淬处理,分析样品边角和心部的显微组织,可见到整个样品厚度上均发生了铁素体到奥氏体的转变。大量生长的奥氏体晶体之间的撞击,导致细晶组织形成。然而,样品心部存在双相区(铁素体+奥氏体),这表明铁素体没有完全转变为奥氏体。

此外,样品边角的高倍显微组织表明,在新形成的奥氏体内有球状或片状颗粒,这些颗粒中有一些氮化铬析出。因此,似乎是同时发生了两个过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以及氮化铬溶解在奥氏体晶格内。

当重新奥氏体化的时间增加到1h时,所有的铁素体都转变为奥氏体,并且氮化铬溶解在新形成的奥氏体中,变得越来越小。然而,在样品边角处的奥氏体晶粒内仍然有氮化铬颗粒。这意味着氮化铬沉淀完全溶解之前,铁素体到奥氏体的转变已经结束。因此,1200℃时,氮化铬析出物充分溶解需要更长的保温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暴露在高温环境重新奥氏体化,所以新形成的奥氏体晶粒会粗化。

2.5均质化奥氏体钢的分解

固态钢通过吸收氮气来增氮会引起钢中氮的不均匀分布。产生这种不均匀的根源在于:(1)样品表面和边角的氮含量最高,朝着样品心部氮含量逐渐降低,(2)渗氮过程中,氮扩散和氮浓度取决于晶粒取向(首先是初始铁素体晶粒取向,随后是转变奥氏体晶粒取向)。

为了得到一种晶粒细化的无析出显微组织,完全奥氏体化(SN-12H)样品,整个横截面上的氮浓度应该均匀一致。这种均质化过程需要特殊的条件,因此,本研究的SN-12H样品均在0.1MPa氮气压力下进行1200℃×10h的热处理,以防止进行晶粒细化处理前,发生钢中氮的损失和氮化铬的析出。均质化热处理后,典型的SN-12H样品(SN-12H-H)的显微组织为等轴奥氏体晶粒,晶粒平均尺寸为100μm。

SN-12H-H样品在700℃进行1h和4h的等温热处理后,氮化铬以晶界和夹杂物周围形核析出为主,并且为聚集组织形式。首先形成共析组织,然后聚集组织生长到奥氏体晶粒内。700℃等温热处理4h后,SN-12H-H样品完全转变为共析组织,共析组织中Cr2N析出物呈现带状形貌。这种共析组织类似于碳素钢中的珠光体组织,可称之为含氮珠光体。另一方面,SN-12H-H样品的分解组织比SN-12H更均匀。

2.6晶粒细化钢的显微组织

晶粒细化钢的光学显微组织图像显示,将含有(α+Cr2N)分解组织的SN-12H-H试样在1200℃进行10min的重新奥氏体化,随后水淬,获得平均晶粒尺寸为20μm的细晶奥氏体。中间均质化处理对减少重新奥氏体化时间的实质性影响。

2.7晶粒细化钢的显微硬度

基材(无氮铁素体钢)、固溶渗氮钢均质化热处理后(SN-12H-H样品)以及晶粒细化后(SN-12H-R样品)的维氏显微硬度测试结果显示,SN-12H-H样品的硬度远远高于无氮钢和传统AISI316L钢,晶粒从100μm减至20μm时,显微硬度从270HV0.5升高到347hV0.5。

2.8无镍锰奥氏体钢与无镍奥氏体钢的奥氏体分解对比

与传统生物医学用无镍HNASSs(猛含量>12%),本研究的无镍锰HNASS在奥氏体分解过程中具有不同的Cr2N析出行为,原因如下:

1)在等温热处理过程中,传统的无镍HNASSs的过饱和奥氏体变得不稳定,分解成脱氮奥氏体和Cr2N。然而,无镍锰HNASS在低于1000℃的等温热处理过程中,奥氏体分解成铁素体和Cr2N。

2)在无镍HNASSs中,通过不连续或蜂窝状析出发生Cr2N形核和长大(即γ过饱和→γ饱和+Cr2N),然而,无镍锰HNASS需通过共析转变(即:γ→α+Cr2N)时铬和氮的扩散来实现Cr2N的析出。

3)在等温过程中,如时效、热锻和焊接,无镍HNASSs的Cr2N析出会严重破坏钢的力学性能和耐蚀性,然而,无镍锰HNASS却发生的γ→α+Cr2N共析转变,可以有效细化晶粒。

3结论

本文采用两阶段热处理工艺对固体加压固溶渗氮法生产的无镍锰Fe-22.75Cr-2.42Mo-1.17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板的晶粒细化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1000℃的等温热处理过程中,Fe-22.75Cr-2.42Mo-1.17N合金经过γ→α+Cr2N共析转变,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中的大多数氮化铬在晶界处形核,形成共析聚集组织。含氮共析组织中的Cr2N析出物呈带状形貌。

(2)固溶渗氮钢的含氮珠光体中有不均匀分布的Cr2N析出物。这可能与氮的不均匀分布有关。

(3)在1200℃进行1h的奥氏体化时,Cr2N氮化物没有完全溶解,这是固溶渗氮钢板中氮的不均匀分布所致。

(4)在1200℃进行10h的均质化热处理后,可以获得均匀的共析组织。

(5)通过对整个截面进行氮均匀化处理以及晶粒细化热处理,可以成功地将无镍锰奥氏体的晶粒尺寸细化到20μm,显微硬度值达到347HV0.5。